偶像養成綜藝扎堆出現,「中國造」偶像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全國87家經紀公司的1908位練習生中選出100位參加選拔,經過4個多月的封閉式訓練和錄製,最終由觀眾抉擇出九位練習生組成偶像團體出道,這是愛奇藝今年2月11日上線的偶像養成綜藝《偶像練習生》的賽制與節目內容。

開播至今,這檔節目的播放量超過15億,在微博豆瓣知乎等主流社交網站上的話題度也越超同時期其他綜藝,引髮網友的討論熱潮。

進入2018年,除了愛奇藝目前在播的《偶像練習生》,優酷的《這就是偶像》也即將在4月上線,播放量超40億的騰訊自製偶像養成綜藝《明日之子》第二季也將在2018年夏天回歸。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偶像市場將在今年迎來大爆發?華誼兄弟研究院將從偶像養成綜藝切入,橫向與日韓偶像製造產業對比,縱向從中國綜藝造星歷史進行分析,探討中國偶像產業的現狀與前景。

巨大的偶像市場尚未被發掘

根據矢野經濟研究所發布《2017年御宅族市場調研》報告,在15個細分市場中,偶像領域2016年的市場規模突破1870億日元,相較去年增幅高達20.6%,2017年有望突破2100億日元。

①而根據中國產業網統計,韓國的偶像產業產值則在2016年就達到了300億人民幣以上,這其中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核心音樂層和衍生層。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17年,韓國偶像集團在CD、演唱會門票、流媒體以及相關商品和服務的海外收入已經翻了一番,從亞洲的日本與中國等主要輸出陣地進入美國,其整體銷售規模在2016年創下接近47億美元高峰。

YouTube上排名前200的韓國偶像藝人視頻自2012年至2016年觀看量已經翻了三倍,接近240億次,而且有80%的流量是在韓國以外的地區產生,防彈少年團(BTS)的頁面流量比Lady Gaga、Drake等歐美巨星還多。

如今《明日之子》、《偶像練習生》雖然帶紅了一批新人,但其產生的影響力仍未打破原來的文化圈層。

根據日韓偶像產業發展的定律。

當人均GDP 達 1 萬美元左右時,偶像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2016年我國人 均 GDP 已經達到 8000美元,部分城市已經超過1.5 萬美元。

到 2020年前後,全國的人均 GDP 也有望達到 1 萬美 元,因此目前至今後幾年將是我國偶像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期。

2017年由於受到限韓令的影響,韓國幾大娛樂經紀公司的收入和市值都有所下跌,但這卻給了本土偶像團體更多機會,大量男團和女團湧現出來。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和2017年已經出道和即將出道的男團就超過了20個。

更重要的是,日韓文化的傳入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改變了受眾對於藝人品類的認知,進一步細分出偶像這樣一個垂直品類。

通過選秀綜藝獲得觀眾認可後出道,這種模式被國內的偶像養成綜藝搬運過來。

儘管因此遭受巨大的非議,但節目本身引起的關注和討論依然達到了節目組的初衷。

在近日推出的新星榜單上,基本由各大偶像養成綜藝的選手構成,比如《明日之子》誕生的毛不易、趙天宇,《偶像練習生》蔡徐坤、以及成名已久的X玖少年團。

從超女到偶像練習生們,選秀模式的變遷

國內最早的選秀綜藝還要追溯到2004年橫空出世的《超級女聲》。

儘管在《超級女聲》之前,湖南衛視就先做了一檔《快樂男聲》試水,但大規模正式推出的選秀綜藝仍舊要以《超級女聲》作為起點,超女創造的選秀邏輯第一次全面展示了一個純素人到明星的變化。

《超級女聲》的革新在於首次改變了明星推出的機制。

在此之前,明星主要由唱片和經紀公司選拔包裝後推出市場,但這種造星方式後來隨著唱片業的衰落逐漸瓦解。

近些年來,幾乎沒有出現由唱片公司打造出來的新星,這一切變化的分水嶺當屬首檔將素人打造成明星的綜藝節目《超級女聲》。

這種邏輯在多年後興起的偶像養成綜藝中依然被沿用,不同之處在於,當下的節目更多的展示了偶像產品被標準化生產和訓練的部分,例如《星動亞洲》、《蜜蜂少女隊》、《燃燒吧!少年》等。

《超級女聲》之後,各大電視台都紛紛推出了如《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快樂男聲》等觀眾以投票形式進行選擇的選秀綜藝,這些綜藝也曾在一段時間內造星無數,比如現在當紅的李易峰、薛之謙、馬天宇等人都是當年選秀出身的藝人。

但時至今日,隨著電視台的主流收視人群轉移至視頻網站,傳統的電視選秀已經很難吸引觀眾,此前熱線電話、簡訊投票等觀眾參與手段,在今天也顯得過於滯後。

隨著受眾對於偶像認知的變化也在改變平台節目的製作,娛樂產業和技術手段的疊代更新,讓傳統的選秀節目進入了衰落時期。

更重要的是,十年間娛樂產業的審美和需求也進行了疊代,藝人出現了演員、歌手、偶像這樣更加細化的區分。

受到日韓偶像產業的影響,國內的年輕受眾對於高顏值的偶像投注了極大的熱情和財力。

如鹿晗、吳亦凡、張藝興等EXO中國成員回國後的火爆,TFBOYS以及SNH48等團體的迅速走紅,又再次給予想從偶像市場中掘金的人們以巨大的信心。

練習生體制——如何創造一種可複製的成功?

《偶像練習生》正是誕生在偶像市場逐漸成熟的前夜。

實際上,從2015年開始,國內偶像養成類的綜藝就開始出現在電視台和視頻網站上。

《星動亞洲》、《燃燒吧少年》、《蜜蜂少女隊》、《加油,美少女》、《夏日甜心》、《明日之子》等偶像養成節目,都試圖通過綜藝將素人打造成偶像。

其中,《星動亞洲》推出的SWIN,以及《燃燒吧!少年》選拔出的X玖少年團,目前在市場上都已經初見影響力。

另外,成功推出了毛不易、趙天宇等新生代歌手的偶像養成綜藝《明日之子》,總體播放量更是引領了2017年整個網綜市場。

實際上,中國選秀節目的新模式來源於日韓的偶像養成模式。

「練習生」本身是韓國娛樂產業的產物,作為韓國偶像產業的供給源,每年有大量的新人為實現明星夢想而成為練習生,為了打造出一個成熟的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從練習生到出道,這些新人需要經過三至七年磨練,而在出道前他們要經歷全封閉式的訓練,不被任何人知道。

2005年日本養成系偶像模式興起,傑尼斯事務所培養出的偶像藝人和AKB48女子組合的走紅讓韓國迅速改進了原本的練習生制度。

練習生開始在出道前就獲得各種曝光機會,同時直接被市場所檢驗,通過選秀節目、限定組合、音樂企劃等方式,練習生可以在眾多的曝光機會中逐漸積累人氣,等到正式出道時就會取得良好的成績。

這套體系的核心邏輯是通過可循的規律將素人培養成具有一定能力的偶像藝人,並為其配合一系列的曝光和包裝,打造成為合格的偶像產品。

2006年,韓國第二大娛樂公司YG推出練習生選秀綜藝《BigBang出道實錄》,從旗下六名練習生中選出五人組成BigBang組合出道。

《BigBang出道實錄》之後,該公司又通過《WIN》和《MIX &MATCH》兩檔綜藝選出了WINNER與iKON兩支男子偶像團體。

如今韓國大火的TWICE,同樣是通過在練習生選秀綜藝節目《SIXTEEN》中脫穎而出的。

中國偶像產業的未來

參照日韓的偶像產業的發展,實際上都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進化期,而促使日韓偶像產業進化的重要因素,包括國家政策、對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和吸收以及產業鏈上從創作到輸出每個環節的打磨。

中國偶像產業迎來重要發展窗口期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很顯現的問題。

首先是照搬韓國熱門綜藝模式,缺乏原創和本土的造星模式,會越來越難打動國內主流收視人群。

在《偶像練習生》播出的前兩集中,這個問題格外突出,不少觀眾反饋認為選手們的外形和表現過於韓范兒,這些都成為降低觀眾收看興趣的因素。

其次是練習生體制以及人才積累的問題。

國內主打偶像培養的經紀公司是在近兩年才陸續成立,其人才選拔和培訓都還缺乏時間的考驗。

比如在《偶像練習生》中表現出色的選手大多來自於早已成立藝人經紀部分的娛樂公司,比如華誼兄弟的鄭銳彬和董又霖(Jeffery)等優質人才。

但即便如此,根據節目總製作人姜濱透露,明年再想找到這麼多練習生並不容易。

從數量到質量,由於缺乏積澱,目前國內偶像產業最根本的人才培養都有比較大的問題。

而相對日本和韓國擁有專門的打歌節目、垂直於偶像的節目而言,中國偶像目前還缺乏垂直渠道提供偶像的持續曝光,偶像團體的人氣頂峰往往就是選秀節目播出的時候。

如何持續產出優質的偶像,成為偶像製造者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而對於新生代的「偶像們」來說,想要維持人氣和熱度,並實現某一天走出國門影響全球潮流文化,外部支持和兼修內功都必不可少。

而從目前來看,他們仍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引用及參考資料:

①《日本偶像產業產值: 2017年日本偶像產業市場前景及發展趨勢預測》

http://u6.gg/dgq5W

②③④《韓國偶像產業產值 :2016年韓國偶像產業規模現狀及行業發展趨勢》

http://u6.gg/dgq6d

來源:華誼兄弟研究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創造101,偶像養不成

快30歲的人了是不是要穩重一點?我是說我。事情是這樣的,前不久長期占據微博熱搜和娛樂頭條、順帶帶起一些商業媒體流量的《偶像練習生》,讓我們在蹭熱度的同時結結實實深挖了一把養成的機制、造星的套路、...

「選秀名門」樂華,揭開一道偶像創口

作者|張家欣 劉萌編輯|李春暉一年前看到「樂華」二字,恐怕很多人還拿不准究竟該念「yue」還是「le」。直到2018年兩檔韓綜101模式偶像選秀,讓成立9年的樂華忽然被聚光燈打中。孟美岐、吳宣儀...

崇拜了這麼久的明星,原來是這樣的套路!

按照藝人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來說,夏爾認為毫無疑問最領先的是歐美,無論是歌手還是演員,其次再是日韓,港台,早期港台藝人在8090年代曾經是輝煌過一段時間,後期就進2000後開始沒落了,隨著內地經濟高...

中國式偶像養成之路還能走得多遠?

近兩年來,國產偶像團體被公認為文娛市場的藍海領域。養成,成為偶像團體打造的主流模式,使近年來的偶像養成類節目一時井噴。市場的旺盛需求和節目之外的長尾效應,令一眾電視、網絡節目製作和播出方在此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