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經濟這麼火,為什麼中國沒有女神偶像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用生產電游的手法打造偶像,宅男會喜歡嗎?

中國從來不缺女神,卻一直沒有出現優質女子偶像團體。

曾經有的也往往是曇花一現後杳無音訊,像i me、七朵這類女團,活躍了兩三年,因為公司計劃有變、外部糾紛而解散,這似乎是國內娛樂圈的魔咒。

名聲稍微響亮一些的SNH48,水準和成績遠遠不如原版的日本AKB48。

女團來或不來,宅男蛋糕就在那裡,不偏不離。

日韓偶像團體紛紛在中國大陸吸金,參與國內娛樂節目、演唱會,馬不停蹄地代言活動,挖掘周邊產品……粉絲都被海外偶像團搶走了,國人還有機會扳回這一局嗎?

偶像團體的天時地利

幾個漂亮的年輕女孩列成一排,一律高跟鞋、熱褲上陣,舉著話筒邊唱邊跳。

她們風格各異,在團隊的任務擔當也不同,比如少女時代由5位主唱、4位領舞構成,包括門面、抽風、可愛、笑眼、率真、乖巧等擔當。

顏值是建立女子偶像團體的第一步,但公司的謀劃和運作,遠遠比顏值重要。

少女時代所屬的經紀公司S.M.Entertainment,有著嚴密的資本運作:2000年4月,S.M.公司登記註冊了韓國高斯達克市場,發行股票,成為韓國第一個娛樂文化股份公司,2002年12月,S.M.公司與日本的FANDANGO JAPAN(YOSHIMOTO集團和KDDI的合資公司)、YOSHIMOTO集團以及AVEX共同創立了網絡娛樂公司---FANDANGO KOREA,主要負責為大眾開發數字信息資源,2014年5月8日正式宣布與百度達成戰略合作關係。

S.M.公司創始人李秀滿在上世紀70年代,曾是韓國頂尖的流行音樂歌手,後來組成「馬三三重奏」團體,用當時創新的電子音樂在舞廳當DJ,並在旅遊景點月尾島經營「海明威」咖啡廳。

1989年,他積蓄了兩億韓元作為本錢,設立SM娛樂前身的「SM企劃」,開始唱片製作。

1995年,「SM規劃」正式法人化,成為「SM娛樂」,1996年推出偶像團體「H.O.T.」——韓流始祖。

其實早在上世紀70、80年代,韓國經濟的一個增長點就被定義在文化娛樂上。

韓國的自然環境條件有限,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種類少、總量小,三星、現代、LG等工業公司已經起來了,李秀滿從文化產業里分一杯羹,看起來是「四兩撥千斤」的事。

S.M.公司的興起,同時伴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大背景,韓國政府為了重振經濟,大力鼓勵發展文化產業。

同時韓國的文化審查制度是分級的,有「19禁」之類,韓國還是有很多女團是以青春性感風走紅的,這樣既吸睛又不違規, Apink和少女時代都在此列。

1998年,S.M.公司把旗下的H.O.T、SES推介到中國、日本,掀起了亞洲「韓流」熱潮,此後S.M.公司基本主導了韓國流行文化,BOA、東方神起、Super Junior、EXO、少女時代,等等,近幾年才出現YG、JYP等新興娛樂公司,但市場影響力遠遠不如S.M.公司。

文化產業里的一顆棋子

要說這種潮流的同義詞,那就是長時間、高強度、淘汰嚴格的「練習生」制度,以及完備的造星過程:

  1. 首先是選秀,從中小學生里選拔出有天賦的苗子,公司也會訓練和組織星探們在各個大街、廣場、商城還有網絡等地點搜尋條件優秀適宜的孩子;
  2. 根據市場走向、配合唱片生產,對他們進行長時間的「魔鬼」訓練,從音樂到舞蹈全面發展,每個偶像團體歷經4-6年打磨才出道,件件稱得上精品。

  3. 然後是市場營銷和宣傳,從唱片發行、廣告代言、演出以及周邊產品開發等方面挖掘藝人價值。

韓國有「偶像」教育理念,娛樂圈有固定的打歌節目、足夠的綜藝節目,保證曝光率,同時S.M.公司根據偶像自身特點,安排偶像接拍MV、OST(電視原聲帶)、電視劇、電影、廣告、雜誌封面,參與公益、獻聲、慶典、綜藝節目等等,藝人集中在首爾,比較容易誕生偶像文化。

偶像彼此可以組成其他小團體,TTS(少女時代的三人小團)、SJ-M(SuperJunior的中國活動團體)等。

當偶像們在國內發展穩定,S.M.公司會考慮藝人們的海外發展,從緊鄰的日本、台灣、香港和大陸這樣一些東亞地區,再到歐美地區,這就是韓流之風。

在這樣一個文化生產組織里,公司將創作和表演分開,人人各司其職,是類似於好萊塢的一種頗為成熟的娛樂工業模式,類似於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當然,這種方式也有無法避免的缺點。

首先,偶像風格和特點的雷同性,很難形成個人的獨特風格。

舞曲歌手多,創作型歌手匱乏。

偶像成了木偶,一切由公司牽線。

其二,作曲、作詞、編舞,這些幕後工作者容易誕生創作型歌手,他們有才華並且富於創造力,但在S.M.公司成為歌手的機率實在太小。

網際網路給國人什麼機會?

方案一:用4-6年的時間去打磨一支偶像團體,再用10-20年的時間把這種流行文化變成潮流,其間還需要國家政府的支持、文化審查制度的升級、全民偶像文化的打造等天時、地利的因素。

方案二:偶像歌喉一般、舞技湊合,沒關係,讓偶像和粉絲們一起成長,粉絲用玩電子遊戲的方法來追星。

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已經出動了。

顯然,他們選擇了門檻低的方案二。

網際網路資源分享網站VeryCD在2011年轉身,成立了一家叫做心動網絡的公司,專注電子遊戲開發;2014年心動網絡收入達到了4.6億人民幣,利潤為1.02億人民幣,最近還獲得了由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領投的2.5億元人民幣。

其中5000萬元投入新創辦的心動娛樂有限公司,用於「心動偶像補完計劃」的藝人培訓和宣傳發行。

心動娛樂旨在打造屬於「網生代」的全系列產品,包括青春偶像組合、音樂唱片、電視劇、電影、動漫、網際網路社交平台等。

電子遊戲出身的心動娛樂,要把粉絲追偶像的過程,打造成「真人養成遊戲」。

乍一看似乎有理,遊戲和偶像團體,都是文化產業。

「做遊戲就是是一個IP的深度挖掘和整合,在未來有能力之後,把成績好的產品分出來上市。

」心動網絡CEO戴雲傑這樣告訴鈦媒體。

作為一家擁有十幾年網際網路經驗的遊戲公司,心動網絡認為偶像女子團體和之前他們所做的網際網路產品或者遊戲產品是「很類似的」。

戴雲傑說:

「傳統意義上那種高高在上的偶像將越來越少,網生代的粉絲希望看到能與自己共同成長的偶像。

他們希望能看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參與,讓自己喜歡的偶像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通過網際網路和遊戲的經驗與方法,讓粉絲們見證偶像養成的過程,與偶像一起成長,充分感受到與自己偶像互動所帶來的樂趣,這種體驗將是傳統的娛樂造星所無法給予的。

戴雲傑同時還承認,韓國的偶像是當作精品去打造的,質量高,但是時間周期太長。

「我們不做精品,我們是和粉絲一起成長,也會有市場的」。

心動網絡怎樣打造偶像?具體來說需要經歷四個過程:

  1. 與粉絲共同制定發展目標,比如,在指定時間內到達指定的場地舉辦指定規模的演唱會、唱片發售量達到指定標準,等等;
  2. 為粉絲定製專屬的規則從而推動其支持「偶像」的動力;
  3. 提供實時的反饋交流系統以便於獲取粉絲的意見和需求,從而提升粉絲的參與感。

  4. 用做遊戲的手法包裝偶像團體,心動網絡前幾年積累的「宅男大數據」都能用上了,不但涉及國內,還有日本男粉絲數據,宅男愛看什麼、需要什麼,都可以用大數據解決。

如此看來,心動偶像補完計劃,可以被視為心動網絡全力打造的一個創新遊戲產品。

我們能打造什麼樣的偶像團體?

宅男也需要女朋友呢!偶像團體里的姑娘們就是理想型。

電影《Her》曾被筆者的男閨蜜強烈推薦,說有深深共鳴,筆者看完只覺得:無論高矮胖瘦富窮帥丑,都可以有女朋友寄託情感,哪怕是個OS系統,這也許是人類實現共產主義平等的第一步。

那麼在遊戲里追星、和偶像一起成長,也是一件「世界大同」的事情。

遊戲產品所具有的四個決定性特徵——目標、規則、反饋系統和自願參與,恰好適用於運營偶像女團。

遊戲中的「玩家」與偶像的「粉絲」也有著同樣的群體屬性。

這種造星手法從理論上來看是沒問題的,不過我們來看看現實。

日本AKB48的中國版SNH48,在宅文化圈子、哈日小朋友中,是有些影響力的。

SNH48出道前,鈦媒體記者曾在復旦校友會上觀賞過其表演,其演唱和舞蹈水平,看起來是分分鐘被外來團體打敗的節奏,想要做到真正的偶像級別不太現實,但是阻擋不了直男粉絲的尖叫。

也許是我太認真,有幾個粉絲是去聽歌的呢?就像高曉松近日在新網商峰會上說的一段話:

「我們沒有辦法去推廣好的歌曲,因為我們對人的崇拜,遠遠超過了對音樂的愛,這不是今天社會的問題,是民族兩千年來的特點。

我們民族的特點就是崇拜與被崇拜,要麼你跪我,要麼我跪你。

的確,以前做偶像,是個人品質先行,再逐步建立起一定的粉絲圈,這粉絲會相對牢固;現在造星,是先構建一個粉絲圈,偶像團隊實力不夠,就拉人來湊,再由一些所謂「活躍粉絲團體」捧出來,奪奪眼球,然後發些水文,只能在一定範圍內有影響力,並不能真正成氣候。

在如此快餐文化下,這些偶像團體們最好的結果就是撈一票走人。

此外,國內偶像團體的問題還有很多。

比如,競爭對手無處不在。

有些明星的活躍時間從20、30到50歲,王祖賢、林青霞那一波都有小男生粉絲,偶像團體們的競爭對手不僅是韓國、日本的團體,還有比自己老幾十歲的經典女神們;

再比如,制度層面設置了若干限制。

我國沒有分級制度,內容能不能播都是廣電總局的意思,娛樂公司和政府之間的公關就顯得尤為重要,但這個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所以大陸很多娛樂公司都乾脆不走這條路,取而代之的就是一些不溫不火的走常規路的組合,沒有個性意味著沒人喜歡。

還有一個問題在於——實力派常常被忽視。

韓國對偶像形象要求嚴苛,等級明顯,但社會地位普遍不高;日本的流行文化(演藝、動漫)在於產業鏈相對完整從偶像本身到周邊產品開發和落地都是一套標準化,比如公仔、文具、衣服、家居等等,算是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每個方面,他們比較會借這些看似不太正經的方式來說明些深刻道理。

國人似乎只學到了如何做表面的繁榮,圈圈腦殘粉,並沒有認識到實質,而很有實力的一批人,勤懇做事卻不怎麼宣傳。

也許,最根本的道理是:我們對明星的估值都過高了,給予他們金錢、地位、資源等太多的東西,而他們真的值得這些嗎?(本文首發鈦媒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稱霸亞洲的韓國娛樂業是如何造星的?

據韓國文化旅遊局統計,2016年2月,到訪韓國的中國人有近56萬,占到訪韓國總遊客數的近一半。誠然,韓國的自然美景和風土人情必然是吸引遊客到訪的一大因素,但不得不承認,近年來以韓國偶像團體和韓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