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韓庚和大眾都誤會了「偶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首發於:骨朵網絡影視

作者:蔡小馬

韓庚又「炸」了。

以前看韓庚,覺得是個秀氣乖巧的大男孩,彬彬有禮的,誰知從回國之後,一路炸了十幾年。

從節目罷錄、耍大牌、唱片封面爭議這些與業務相關的,到賣手機、偷電腦、欺負同學、捉弄柳岩這些與業務無關的,每一次韓庚的「炸」,都讓人猝不及防。

而韓庚最近的這次「炸」,有點兇殘。

在《圓桌派》的最新一期里,韓庚作為嘉賓,和其他嘉賓一起聊了關於「偶像產業」的話題。

誰知,以偶像出道的韓庚,居然說出了一系列驚人的言論:

「去韓國之前我對藝人、歌手、韓流這些是不感興趣的。

「我變成了粉絲心中的一個小寵物。

「不能讓粉絲很多的一些東西來綁架你的人生。

「你說我在30歲,我還是在組合里蹦蹦跳跳嗎?」

「(偶像是)長得又好看,會跳,粉粉嫩嫩的,然後就有了一大幫粉絲。

這一番言論,讓韓庚揮舞的利劍精準的刺進了三類人的心臟。

首先是日韓超過30歲甚至40歲還在當偶像的藝人們心頭一顫:我還打算把偶像當成一輩子的職業呢,對不起打擾了!

然後是曾經粉過super junior的粉絲們:所以當初說愛我們都是假的咯?是嫌棄我們咯?

最後是一路以來從未放棄過韓庚的粉絲們:要我們買唱片買手機買電影票的時候就叫人家「小甜甜」,今夜我們都是「牛夫人」。

其實韓庚人設崩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只不過粉絲們都選擇性的無視,也算是忠心耿耿了。

無奈韓庚本人不是太堅定,從偶像變音樂人,再從音樂人變演員,現在時不時還要當個導師,未來還想主攻偶像產業,可見是一個非常具有「狗熊掰玉米」精神的人。

面對偶像的人設崩塌,或者說真相畢露,我們可以把韓庚放在一邊,先聊一聊偶像產業和粉絲經濟。


日式養成+韓式管理=中式偶像

對於中國人來說,第一批引發全國風潮的偶像,可以追溯到1988年的「小虎隊」。

然而,小虎隊的走紅也是一次偶然。

當時台灣有一檔綜藝節目叫做《青春大對抗》,主持人是三個女生的組合,叫「小貓隊」,為了給三個女主持找三個男助理,從而招聘了「小虎隊」。

三人從助理打雜開始,結果卻一炮而紅,成了一代人的美好記憶。

(PS:小貓隊的三個成員分別是:曹琳、吳佩瑜和徐若瑄。

而小貓隊這樣的組合又是怎麼來的呢?

來源於日本。

日本的偶像產業,大概從1940年代就開始了。

明日待子,昭和時期的招牌明星,日本的第一個偶像。

發展到80年代,1985年出道的「小貓俱樂部」被視為日本娛樂圈的一個奇蹟,爆紅全國,並拿下諸多音樂榜單的冠軍位置,唱片銷售量一度打破各項記錄。

台灣的「小貓隊」就是對「小貓俱樂部」的模仿。

但這支組合因為缺乏妥善管理,後期團隊內部鬥爭不斷,便迅速解散。

[]從此日本的偶像產業進入了近十年的冰河時期,一直到1995年的speed組合出現,才又浮現生機。

之後日本的偶像產業進入了健康發展時期,一路產出無數偶像團體和個人,並形成了非常順暢的「偶像產業」到「粉絲經濟」的轉換,在偶像打造、管理、輸出和粉絲的培養、消費上都做到了良好的運作。

我國的偶像產業起步較晚,大概是從第一批韓流華人明星回國開始的。

1997年左右,第一批韓流熱到中國,中國的娛樂圈開始有了做類似日韓的偶像的計劃。

差不多也是韓庚回國那會,國內一支看上去就是模仿韓國的組合出道,他們的名字叫「至上勵合」。

從名字到人設再到舞颱風格,至上勵合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套上了韓國偶像皮囊的中國組合。

但是,即便是這樣拙劣的模仿,也讓至上勵合小火了一段時間。

不過我國至今唯一打造成功的偶像組合是TFboys,他們的運營模式,更像是日本「傑尼斯」的風格。

反觀日本,在進入2000年後,把偶像模式發揮到了極致,做出了全世界第一支由粉絲「養成」的偶像團體----AKB48。

而韓國在幾代偶像培養中逐漸摸到了門道,甚至直接把偶像的成立過程做成真人秀節目,從選拔期間就開始培養粉絲。

很有意思的一個巧合:日本的當紅偶像是女團,韓國的當紅偶像是男團,而中國的當紅偶像是小孩兒。

如今正熱門的《偶像練習生》,正是結合了韓國的偶像真人秀+日本的偶像養成而誕生的節目。

它和節目裡練習生的走紅,或許將是未開中國偶像產業尋求發展的新的突破口。


偶像產業看似熱門,實則千瘡百孔

對於一般觀眾而言,光鮮亮麗的偶像,擁有優於常人的外表,穿著時尚精緻的服裝。

在舞台上唱唱跳跳、在節目裡賣賣萌、說說笑話,就有大把的收入到手,讓人羨慕不已。

但事實上,當一名偶像,就像行走在萬丈深淵間的鋼索上,同時要承擔來自內外兩方的壓力,才可以艱難的生存。

縱觀日本娛樂業的發展史,偶像其實是因為娛樂產業發展迅速,趨於成熟之後,為了消耗過盛的產能,而誕生的一項職業。

早年日本在電影、電視、音樂等方面,都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每個環節都得到了健康的發展。

在穩固了本國的產業後,又進行了文化輸出,讓娛樂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然而,伴隨著日本國家經濟的繁榮,民眾對娛樂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僅僅靠電影、電視劇、唱片的發行,已經不足以滿足溢出的需求了。

這個時候,偶像產業應運而生。

但不同於專業的電影人或者音樂人或者藝術家們,偶像在這些文娛產業中,頂多算一個「參與者」。

比如說影視方面,有專門針對粉絲的「偶像劇」和「偶像電影」,主演通常是一個主打的偶像,或者幾個主打的偶像團體。

在音樂方面,偶像也走的是輕快、歡樂、酷炫、成人芭樂等路線,主要方便在舞台上唱唱跳跳,很少會參與創作,也不會去走藝術性很強的路線。

更多的時候,偶像們會出現在綜藝節目、商業演出、專屬劇團和粉絲見面會裡,這些環境更容易展現偶像的特質,發揮他們的魅力,滿足自家粉絲的同時,吸引更多的粉絲。

日本花了30年摸清了偶像的模式,韓國則在日本的基礎上,花了10年時間。

H.O.T組合算是韓國偶像的始祖,在促成H.O.T重組的《無限挑戰》中,成員們提到,當年出道的時候,沒人知道該做什麼,都是在嘗試。

看現如今的韓國男團,在人設及功能分配上,多少都能看到H.O.T的影子。

有一些套路,無論用多少次,都會有用,這就是經驗的傳承。

偶像就是如此,它並不高級,但有存在的必要。

用書來形容的話,就是有的文學名著可以流芳百世,但網絡小說卻有大量的受眾群體。

偶像是娛樂產業成熟後為了消耗過盛產能而誕生的,所以在我國,偶像很難成功。

因為我國的娛樂產業並不發達。

雖然我們有了50億票房的電影,有了500億點擊的電視劇,有了一天賣100萬張的數字專輯,但我們的娛樂產業仍然是不發達的。

以上的數據都是結果,而一個產業如果只看結果,那就只能看到泡沫。

最現實的問題是,我們的創造力很低。

八九十年代,是港台娛樂業的黃金年代。

但香港加台灣一共才多少個藝人,僅僅歌手出唱片,詞曲創作人的創作產能都跟不上,但是唱片公司有錢,於是去日本買版權,造成了大規模翻唱的局面。

如今內地經濟崛起,但是教育卻跟不上,導致在藝術上的創作更加的捉襟見肘。

於是我們的電影、電視劇、音樂,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不夠飽和。

之前知乎上有個問題,問:為什麼日韓的小鮮肉演技比我們國家的小鮮肉演技好那麼多?

因為日韓有足夠多的影視劇給小鮮肉們去嘗試,有各種角色去演繹、去磨練,演的多了,總有一個角色可以和演員產生共鳴,讓你覺得他有演技。

而我國的小鮮肉只有兩種角色:酷炫狂拽霸道總裁,和,天真可愛市井小男人。

各路小鮮肉擠破了頭也要參演每年屈指可數的「大製作」,不管作品質量到底過不過硬,也不管自己的能力足不足夠。

而且不止小鮮肉就這兩種角色,連中年男人都來抓著這倆角色分一杯羹。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偶像都快要跟不上市場的腳步了。

眼見著韓國日本的偶像們在綜藝方面獲得了巨大成功,我國也緊跟腳步走綜藝路線。

然而,綜藝更是一種吃本土文化的東西,即便是買了版權,如果做不到合適的本土化,也就是照貓畫虎般的拙劣。

看別人有個老好人人設,自己也加個老好人;看別人有肌肉男,自己也加個肌肉男;看別人有周一情侶,自己也加個周五情侶。

結果呢,就是培養了一堆電視機前的福爾摩斯,以秒為單位的偵查偶像們在節目裡的糟爛表演。

資本方看著大量的粉絲手裡握著真金白銀,一分鐘也不願意耽誤,拼了命的給偶像製造表演機會,美其名曰「開拓娛樂產業新道路」,其實就是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強行創造畸形產業形態,給偶像挖坑跳,粉絲則付著錢埋了自家偶像。

某位從韓國回來的中國偶像,前期揚言自己喜歡演戲,為了夢想而脫離韓國公司。

主演了幾部戲,幾乎部部都辣眼睛,於是退而求其次,開始走綜藝咖路線,試圖建立鄰家大男孩的形象。

無奈收視率也上不去,還不斷的泄露自己業務能力不行的事實,恰好網絡綜藝興起,於是又跑去當了導師。

機緣巧合立住了嘻哈音樂人的地位,於是又開始賣「從小在外國長大所以有著嘻哈的靈魂」的人設,專輯都找國外知名大咖打造,幾乎照搬黑人音樂的套路。

可見在市場經濟下,偶像也得飛速的「成長」,這成長速度害的粉絲們在網上到處跟人吵架,為自己的偶像找出一個又一個神奇的理由開解。

粉絲過剩的消費能力,讓資本方捨不得慢下腳步來建立一個完善的偶像產業帝國,只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想辦法「吸金」。

為了打造偶像,都不知道從哪裡撈來了一票人,生拉硬拽的給立起了人設,然後再一個一個的崩塌。

偶像從來都不是個像樣偶像,但粉絲卻始終是那樣的粉絲。

恐怕很多資本方根本就沒有搞清楚,偶像的本質是什麼。


偶像的本質,是「人格魅力」

在娛樂圈,偶像更多的是一種「角色」,他的使命是「造夢」和「追夢」,他的才藝是他讓自身趨近於優秀的一種手段。

這種偶像的正面作用,是給普通人做夢的權利。

專業的電影人或者音樂人會給觀眾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他們所做的事情在觀眾看來,都是「天才」才能完成的難度極大的任務,因此有了一種距離感。

而偶像就是普通人,就像是觀眾自己,或者身邊的人。

偶像有著令人敬佩的性格和精神,首先是觀眾的精神領袖,其次才是對才藝的追求。

日本的偶像多種多樣,有演員,有歌手,有聲優,有主持人,還有作家。

AKB里的指原莉乃,長相普通,才藝一般,性格有些懶散,也沒有遠大的目標,卻因為堅強的個性和爽朗的性格,讓粉絲們「仿佛看到了奮鬥中的自己」,收穫了大量人氣,並獲得了AKB總選的三連霸。

有的偶像到了四、五十歲,仍然是偶像身份,仍然會在舞台上唱唱跳跳,在節目裡搞笑賣萌。

因為他們明白,「人格魅力」才是偶像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目前的娛樂行業,充滿了對功利和金錢的角逐,這些對於文藝創作來說,不算是很壞的情況。

但是對於初衷就是「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的偶像來說,這種太過夢幻的設定,終究不適合目前國內的環境。

《偶像練習生》無論花多少精力去塑造這些偶像的人設,花多少錢去打造他們的外形和表演,都始終在描繪一個華麗的外殼,卻沒辦法去裝點他們的靈魂。

沒有足夠多和足夠優秀的影視、音樂、綜藝作品去展現偶像的優質,消耗的就只有偶像的包裝人設。

當包裝出來的形象和這些偶像們的真實性格越來越割裂,逐漸露出本性的稜角和現實摩擦的時候,粉絲們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伴隨自己成長的偶像逐漸人設崩塌和糊掉。

《演員的誕生》中,章子怡問年輕演員們:你們相信自己的角色嗎?

我也希望偶像們可以真心實意的問自己一句:你們相信自己是偶像嗎?

【全文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韓流遇冷,中國式偶像就能迎來崛起的節點?

偶像在國內的流行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從香港的四大天王到台灣的小虎隊、F4,再到後來的SHE,包括06年超女前三的李宇春、張靚穎和周筆暢等等,都曾掀起觀眾的追星狂潮。然而,偶像市場的沒落也...

稱霸亞洲的韓國娛樂業是如何造星的?

據韓國文化旅遊局統計,2016年2月,到訪韓國的中國人有近56萬,占到訪韓國總遊客數的近一半。誠然,韓國的自然美景和風土人情必然是吸引遊客到訪的一大因素,但不得不承認,近年來以韓國偶像團體和韓劇...

從天王到練習生,中國偶像團體群像

4月6日,綜藝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收官,9人團出道!回顧30年中國偶像團體的發展,從港台韓流再到鮮肉小生。偶像們的每次誕生,總能風靡全國!今天小超來給大家盤點一下歷代偶像團體。80年代末: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