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生不夠用了,「偶像經濟」倒逼傳統經紀公司轉型升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年堪稱「偶像團體元年」,兩檔網綜《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在移動網際網路端火爆的同時,也帶火了孕育已久的偶像養成產業。

近日,嘉行這類以影視為主的公司也開始招收練習生,進軍偶像養成市場,而那些早已深耕其中的公司也在進行中不斷地疊代和升級。

資本青睞下,經紀公司布局練習生市場,倒逼傳統公司轉型

「一共有87家公司,1908位練習生,我們從中篩選出了31家公司加8位個人練習生組成了這100位練習生。

」《偶像練習生》的全民製作人代表張藝興念出這個數字後,經紀公司的數量和規模讓人大吃一驚。

而到了《創造101》這個數字則上了一個新的量級。

在《創造101》中,從457家公司、13778名練習生中,選擇了40家公司和101名女孩進入節目。

不論是經紀公司的數量還是參賽練習生的數量都比《偶像練習生》翻了幾番。

上千練習生被集中推向台前,同時也考驗著背後數以百計的經紀公司。

據藝恩數據統計顯示,僅在2017年,新成立經營「藝人經紀」業務的公司就達到了3036家,風口跡象已經逐步顯現。

實際上,早在前幾年,各大金主就紛紛入局藝人經紀行業。

一邊,優愛騰有相應的藝人經紀;另一邊,2016年開始,BAT相繼斥資布局藝人經紀業務。

從網劇、綜藝、直播、遊戲等多種渠道提供資源,更注重培養藝人的「網感」。

而隨著幾檔節目的火熱,逐漸將樂華娛樂推向大眾層面。

以樂華娛樂為代表的這類公司,借鑑韓國成熟的「練習生」造星制度,通過公開招募和藝術學院集訓的方式輸出標準化偶像藝人。

這種模式造星的公司也被叫做偶像經紀公司。

屬於該模式的其他公司還有坤音娛樂、盛夏星空、麥銳娛樂等。

不難發現,這類公司都屬於比較新的創業公司,且大多受益與粉絲圈,乃至偶像圈。

比如韓庚之於樂華,秦周懿之於坤音。

坤音的老闆秦女士是90後,在追演唱會時被粉絲的狂熱震撼,回國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常被稱為「追星女孩的楷模」。

而另一邊,絲芭傳媒打出了「可面對面偶像」的經營理念,形成養成型偶像的經紀運作模式。

如SNH48,粉絲黏性更高、互動積極。

除此之外,次元文化也做出了垂直細分型的創新。

次元文化以Coser藝人為核心,專做與Coser 經紀相關的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偶像經紀領域,我們還看到了傳統的經紀公司的身影。

華誼和英皇絕對是老牌巨頭。

在市場熱點和資本角力下,兩家都開始主動地布局偶像練習生領域。

華誼簽約過近百位藝人,在藝人經紀領域依然擁有雄厚的資源。

並且從內容起家、保姆式服務的傳統模式轉向傳統影視製作、藝人經紀一體化模式。

在練習生市場布局下,英皇娛樂也從以往專注音樂起步,開始轉向綜合性藝人發展規劃。

國內各大影視經濟公司一邊更新疊代練習生培養模式,一邊紛紛發布練習生招募通知。

嘉行傳媒公布「A+計劃」、新湃傳媒發布全球練習生招募令、悅凱娛樂則聯手喜天影視發布「創星力量」、「2018芒果偶像養成計劃」……可以看到,傳統的經紀公司掀起培養新生力量的熱潮,想要在這塊火熱的市場分一杯羹。

分化明顯,行業壁壘正在形成

一邊是紛紛布局,而另一邊的分化愈發明顯。

在不少圈內人士看來,如果經紀公司是樂華或香蕉,就意味著出生在大富人家,似乎星途坦蕩。

台上是練習生之間的競爭,台下卻也是經紀公司之間的角逐。

在坤音四子住城鄉結合部,上下班騎自行車時,樂華已經把練習生送到韓國練習。

起點的不同也影響了業務能力的高低。

通過梳理,《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出道的人選和所屬公司,我們也可以看到樂華娛樂承包了四分之一。

在《創造101》中,更是包攬了冠亞軍。

樂華娛樂在女團領域裡積澱較多。

樂華娛樂的練習生培養起步更早,體系比國內的其他公司更成熟一些。

2013年,樂華娛樂與韓國娛樂公司達成戰略合作, 並在韓國設立公司,其海外藝人名單中有女團After School;2016年又推出宇宙少女,在《偶練》中擔任舞蹈導師的程瀟即為成員之一。

2016年樂華推出宇宙少女,在《偶練》中擔任舞蹈導師的程瀟(中國)就是宇宙少女成員。

而香蕉娛樂,除去王思聰的影響外,其自身的產業線就很長,衍生服務和產品能為旗下的藝人練習生提供充足的資源。

麥銳娛樂在接受娛樂獨角獸採訪時提到,在麥銳娛樂會給藝人置頂完整的培訓計劃里,女生會在練習12個月、男生練習18個月後完成練習生到新人藝人的蛻變。

此外,麥銳娛樂每年會在全國範圍內舉辦練習生海選,但往往幾千人中也難以遇到一個滿意的。

相比韓國練習生動輒培養三四年,縱觀《創造101》的經紀公司,尤其是中間層的,大多數都是剛成立第二年推出自己的女團。

有的甚至剛成立就迫不及待招練習生做女團。

不管有錢沒錢,有資源沒資源,甚至業外資本都想插一腳。

在輿情官看來,偶像的速成前提是長時間慢養。

資本和資源合力下,偶像練習經紀中的圈層或將逐漸出現。

我們或將看到,那些頂級的偶像只會出現在大公司大平台,而那些後起的偶像經紀公司則逐漸淫滅。

實際上,越來越多其他類型的公司加入這個行業,拉低了整個行業平均師資水平和產出能力。

偶像那麼多,粉絲還夠用嗎?

以往的明星時代,粉絲是很少具有發聲資格的,不具備話語權。

但從微博產生、「網紅」風靡網絡之後,粉絲獲得更多話語權,明星與粉絲直接的互動早已經超越了傳統追星的方式。

在移動互聯時代,明星作為UGC的製造兼傳播者,為品牌和產品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傳播力。

而提升粉絲的參與感,這種體驗性對品牌黏性和忠誠度的提升都非常重要。

讓粉絲通過品牌去表達自己,擴大品牌影響力。

把粉絲運營鏈條打通,延伸到末端,把粉絲變成利益共同體,把他們納入整個明星成長模式中,沉澱出有價值的忠實粉絲,也無疑會產生更高的勢能和效果轉化。

粉絲營銷的意義即在這種粉絲的互動中產生。

粉絲市場的切身利益,資本評估後的溢價,甚至相關政策的扶持,讓經紀公司很難拒絕眼前這塊大蛋糕。

對於藝人經紀市場的規模,國泰君安發布報告稱,預計到2020年,中國藝人經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未來五年年均增長率將在30%左右。

於是,各種定位大同小異的偶像團體在這一兩年內,從不同渠道冒出,鼓譟了整個偶像市場。

據小鹿角智庫的不完全統計,2007年至2017年,中國偶像團體市場上已正式出道的男女團共計130個左右,算上即將出道的和練習生團體已超過140組,甚至更多。

但是公司是否有相應的資源匹配?做什麼樣的節目提升後續曝光率?偶像對於市場來說是剛需,但這並不代表這能夠賺快錢。

在大家把目光對準粉絲市場的同時,偶像供給也未必夠用了。

公司選材的渠道幾乎一致,都瞄準表演和音樂專業院校。

中戲、北影和上戲基本都沒人可簽,學校老師表示,甚至連大一新生都被簽走。

偶像類節目持續做下來,未來的人才供給又在何處?

而且,目前來說,中國的偶像養成基本還是再模仿日系和韓系的路線,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值得慎重考慮的問題。

當更多具有持續打造偶像團體的公司嶄露頭角,偶像養成市場的一整套運營培養體系逐步建立與完善後,真正的偶像元年才會到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任倩 編輯

偶像產業是一塊龐大的蛋糕。文 | 任倩 編輯 | 木宮 採訪 | 任倩「2018年絕對是偶像元年。」陳悅天在幾個月前就非常篤定。 由愛奇藝、騰訊分別推出的兩檔偶像養成類節目《偶像練習生》、《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