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韓令」民間熱炒,中國影視應有所啟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薩德系統的部署,「限韓令」的消息不脛而走,幾個月間更是越炒越熱,版本眾多。

先是《首爾經濟日報》有條有款地爆出中國從9月1日開始對韓國明星有以下調控:韓國人氣偶像組合禁止在中國活動;韓國偶像不允許開展1萬人以上的公演;韓國文化事業公司禁止投資以及包括事前製作的相關合作項目禁止。

之後又有傳言稱廣電總局禁止Bigbang、EXO等團體中國演出;停止新的韓國文化產業公司投資;禁止新簽韓國電視劇、綜藝節目合作項目;禁止韓國演員出演的電視劇在電視台播放等多項規定。

緊接著多位韓星參演的影視劇或下檔,或重拍相關戲份,綜藝節目給韓國藝人的國籍和面部打上了馬賽克,韓星的商演活動一再延期。

前幾天,疑似江蘇衛視的一張內部通知截圖引來圍觀,通知中稱江蘇衛視均不給播有韓國明星代言的任何廣告片,讓「限韓令」似乎已經落到實處。

台灣媒體甚至列出了涉及42位韓星、53部韓劇的負面清單,儘管隨後Bingbang和EXO的經紀公司先後表態不能確認是否被禁止,相關片方也都不置可否,但「限韓令」坐實,「靴子落地」,「限韓令」實錘等民間消息已經鋪天蓋地。

「限韓令」在圈內流傳了數月,但一直沒有一紙公文,廣電總局官方網站也沒有相關公示批文。

針對韓媒提到的中國「限韓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11月21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沒有聽說所謂的「限韓令」,中方對中韓之間的人文交流一直持積極態度。

至此,沸沸揚揚了幾個月的「限韓令」終於有了一個官方的明確說法。

但官方闢謠,並不意味著「限韓令」畫上了句號,這場硝煙給中韓影視娛樂業帶來的影響正在蔓延、發酵。

在中國,限令多如牛毛,且琳琅滿目,「限娛令」、「限童令」、「限播令」、「限古裝」、「限涉案」、「限引進」、「限合拍」,別說「限韓令」是空穴來風,即使確有其事,換人、重拍、馬賽克,刪減、不提、挪時間,各大衛視早已經練就了一身的擦邊球生存本領。

更何況,不管是否有明確的相關文件,韓國藝人全面被棄已成為事實,這對韓國娛樂業的衝擊比我們要大的多,而在幾個月的曖昧之中,我們的影視娛樂業也都應該有了規避風險的準備和對策。

「限韓令」不會對我們整體的影視產業造成抽筋刮骨的重大影響,但是,它給我們的啟示又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深度合作不等於過度依賴

從2014年中韓設立2000億韓元的國際合作基金以來,中韓娛樂項目的合作開發開始成幾何數字增長,中國文娛企業購買韓國娛樂公司股權,成為其股東,資本入駐讓兩國的文娛產業更是唇齒相依,密不可分。

從2010年到2015年期間,中國向韓國遊戲、網絡和演藝經紀等企業投入了約3萬億韓元(約1700億人民幣)的資金,SM、YG、CJ娛樂和JYP等韓國娛樂業巨頭,要麼背後有中國企業注資,要麼與其綁定了深度合作關係。

華誼、華策、阿里、騰訊等國內娛樂巨頭在韓國娛樂業動則數千萬上億美元的投資在此次「限韓令」中受到了多大影響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數字。

資本的相互融合和滲透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資本融合帶來的利益最大化不論對韓國還是中國都是利好。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一旦這種「深度合作」在利益共享的基礎上成為常態,且在利益滲透過程中變成過度依賴,那麼勢必造成一種高強度黏附性,而這種黏附性也將會在國家關係的風雲變幻中經受巨大考驗。

面對不可抗力,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資本市場,贏得資本的獨立話語權,有效地規避風險,應該是這次「限韓令」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給本土藝人最大限度的發展空間

近些年隨著中韓合作項目的劇增,韓國藝人全面「侵入」我國的影視娛樂行業,尤其是綜藝節目,《蓋世英雄》、《作戰偶像》兩檔節目的嘉賓中有一半以上被韓星占據。

毋庸置疑,韓國的娛樂產業在藝人經紀方面確實有著獨到的模式,韓國藝人在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內被包裝出口,尤其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北亞地區更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據不完全統計,EXO、BIGBANG、李敏鎬、EXO 世勛、EXO 燦烈、EXO 伯賢、金秀賢、Super Junior、少女時代、T-ARA、李鍾碩等每個人都在中國有超過百萬的粉絲團。

「限韓令」牽涉到的韓星所參演的影視劇、廣告和參加的綜藝節目都面臨著換人、重拍、下檔或打馬賽克的命運,這讓宋仲基、李鍾碩、EXO的顏粉情難以堪。

「限韓令」的出台給韓國藝人帶來致命打擊的同時卻給本土藝人留下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借鑑韓國娛樂業的成功經驗,利用本土娛樂公司的資源優勢,開發、推送我們自己的潛力股。

更重要的是,藝人作為一個價值符號和精神偶像,必須有一套完備的成長企劃,把藝人演藝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和自身的角色定位、發展階段結合起來,讓粉絲參與到這種造星模式中來,和偶像一同成長,最終達到深度認可。

一個成熟的造星模式對於一個產業的促進作用是無可估量的,造星工程是一個產業是否成熟、良性發展的試金石,只有本土藝人站得住腳,拿得出手才不會讓選擇捉襟見肘,更不會造成對國外藝人的過度依賴。

「中國創造」才是王道

近幾年,韓國娛樂業在中國電視綜藝這塊肥田上開始精耕細作,一線衛視幾乎沒有哪家未被澆水灌溉。

但凡是能入得了眼的節目十有八九是「翻拍」於國外,韓國最多。

2015年中韓合作節目(僅綜藝)的統計結果為東方衛視占比20%,湖南、浙江、江蘇衛視占比15%,央視、湖北衛視占比10%。

這次的「限韓令」,各大衛視的綜藝節目也成了重災區。

大熱綜藝《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我們相愛吧》無一例外全部由韓國製作團隊操刀。

此次,「限韓令」這把火不僅燒到了韓星也燒到了韓國製作團隊身上,可想而知,這對於近些年對韓國綜藝過度依賴的國內綜藝來說衝擊不小。

雖然「限韓令」並沒有涉及到節目版權等問題,所以只要換人、打上馬賽克,節目就可以照常播出。

但是,且不說換人、打馬賽克造成了節目形態支離破碎,荒唐可笑,從更深層上反思,難道我們的綜藝只有依靠韓國才能盤活嗎?中國的自製原創綜藝在哪裡?

不從綜藝本身研究新的節目樣態,沒有「中國創造」,只想依賴別人的成功經驗,交出腦子,重金買斷,沒有問題便狡黠竊喜,有了問題便亡羊補牢,最終影響的是我們整個影視娛樂產業的健康和未來。

事實證明只有「中國創造」才具有核心競爭力,失去了這個基礎,一切資本融合、藝人經紀都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沸沸揚揚的「限韓令」背後,不僅僅是封殺韓國藝人,組織韓國投資這麼簡單的事,它成為中國影視娛樂業一次自我反思的契機,讓產業運作更加以理性、自足、成熟的姿態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中來。

【文/劉洋】

版權聲明: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

(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

微信號:dusheme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韓國明星在中國到底賺了多少錢走?

之前韓國藝人黃致列在某韓國綜藝中談到了他在中國的出場費引起了不小轟動,主持人問他在中國的出場費是在韓國的多少倍?黃致列坦言:100倍。當場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表示不敢相信。黃致列接下來還說,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