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來語: 外國來ê台灣話|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所以我不是用文字(華文、日文或英文)來標示外來語,而是以發音來標示。

這和台灣甚至各國外來語的書是不一樣的。

這本書之所以能出版,當然要感謝「玉山社」的總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語言考用 中文 台灣外來語:外國來ê台灣話 台灣外來語:外國來ê台灣話 作者 李南衡 出版社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台灣外來語:外國來ê台灣話:本書特色:◎從荷蘭、西班牙、清國、日本到現在,這些匯聚在台灣的外國語言和文化,為台灣本地的語言帶來了新的養分。

◎便當、自轉車、人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本書特色:◎從荷蘭、西班牙、清國、日本到現在,這些匯聚在台灣的外國語言和文化,為台灣本地的語言帶來了新的養分。

◎便當、自轉車、人蛇、八卦…這些台灣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詞語,其實都是來自其他語言的外來語,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它們也在台灣社會長出了新的樣貌,成為台灣語言的一份子。

◎本書收錄不同時期傳入台灣的外來語,作者不僅分析了這些詞語的意義、發音、結構,也詳細記錄了它們在台灣社會定著的過程。

◎在這些紀錄裡,讀者除了能夠看到語言的發展過程,更能看到台灣人生活的歷史與變化。

內容簡介:隨著人們生活的變化,語言也會逐漸成長,發展出各種的詞彙,其中外來語就是相當重要的養分。

作者李南衡將他長期收集的台灣外來語,依據傳入的時間進行分類,並且整理了這些詞語入台灣語言系統的過程和常見的用法。

在地語言吸納外來語的過程,也紀錄了本地社會、文化的發展。

在他筆下,這些外來語的故事,彷彿變成一則則的歷史小記,記錄下台灣人喝咖啡、穿牛仔褲、吃便當的生活樣貌。

這不僅是一本認識台灣外來語的入門書,更是回顧台灣歷史的新路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李南衡李南衡1940年生於台灣桃園,東海大學社會系、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畢業。

曾在廣告公司擔任創意主任、兒童雜誌主編、信誼基金出版社社長、化工公司秘書,目前已退休,現為綠色和平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曾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五冊、著作十數本、翻譯六本,在各報紙雜誌撰寫專欄,在報紙上以台文寫時事評論的第一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前言第一章台灣外來語第二章古早味的台灣外來語第三章日本殖民時期傳來的台灣外來語第1節日本漢字標示的日本外來語第2節假名(仮名)標示的日本外來語第3節漢字日本語變成的台灣外來語第四章戰後從日本來的台灣外來語第五章戰後從香港來的台灣外來語第六章戰後從中國來的台灣外來語第七章戰後從歐美來的台灣外來語第八章長相不一樣的台灣外來語第1節英文加數字的台灣外來語第2節英文加漢字的台灣外來語第3節英文首字母縮拼詞的台灣外來語第九章變了形的台灣外來語第十章漸被遺忘的台灣外來語第十一章台灣外來語未來的趨勢附錄1「台語」≠「閩南語」―從雙方的外來語來看附錄2引得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台灣外來語:外國來ê台灣話 作者/ 李南衡 簡介/ 台灣外來語:外國來ê台灣話:本書特色:◎從荷蘭、西班牙、清國、日本到現在,這些匯聚在台灣的外國語言和文化,為台灣本地的語言帶來了新的養分。

◎便當、自轉車、人蛇、 出版社/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2942611 ISBN10/ 9862942614 EAN/ 9789862942611 誠品26碼/ 2681920322007 裝訂/ 精裝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頁數/ 672 尺寸/ 14.8X21X1CM 試閱文字 內文:試閱1[第一章台灣外來語]要問「什麼是台灣的外來語?」之前,應該先說「什麼是外來語?」英國語言學家DavidCrystal(1941-)說:「借詞“loanword”是指一種語言或是方言,從另一種語言或方言借來使用的語言單位。

」他所說的「借詞」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的「外來語」。

紐西蘭語言學家JackCRichards(1943-)說:「借詞“borrowing”是指從一種語言拿來用在另一種語言的詞或片語。

」日本語言學家荒川惣兵衛(1898-1995)在他編著的《日本外來語大辭典》前言說:「這本辭典所講的外來語,是指已經『國語化』“nationalization”了,加上已經有「大眾化」,也就是已「通俗化」“popularization”的話語。

他的意思好像是說,已融入了日本語裡頭,而且已經通俗化被大家所接受的,才算是外來語。

雖然說外來語是「借詞」,向別的語言借來使用的,但不像金錢或物品那樣,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外來語這個「借詞」是借了不還的,即使有心要還也還不成了,因為借來使用之後,往往會被截頭去尾、或走了音變了調,連「原主」也認不得了,怎麼還呢?這可是「外來語」的一大特色。

什麼是台灣的外來語?我個人認為,借用外國語言使用久了之後,已經成為台語的一部分,甚至很多台灣人根本不知道「它」是一句「外來語」。

比方說,馬偕牧師有一年回加拿大募款再回來台灣時,帶來許多東西給他的學生,其中有一樣東西讓學生拿去種,長大結成一條一條的東西,馬偕牧師教學生如何煮來吃。

學生吃了很喜歡,遂問馬偕牧師這是什麼?馬偕牧師回答說:“bean.”學生們大聲說:「哦,原來是『敏豆』!」台灣大部分的人都叫它「四季豆」,而少數叫它「敏豆」的人,更是只有少數人知道它是一句外來語。

什麼是「台灣的外來語」?我給出最簡單明瞭的說法是:外國來的台灣話。

台灣的外來語為什麼會特別多?而且這麼多樣化?這可以由歷史因素和地理的因素來看。

1.歷史因素三百多年來,台灣歷經了多個外國的殖民統治,每次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外來語。

荷蘭統治(1624-61)在台灣中南部統治了38年、北部十幾年。

西班牙統治(1626-42)在台灣北部統治了17年,而後被荷蘭人趕走。

鄭成功統治(1661-83)在台灣中南部統治了23年。

大清帝國(1683-1895)統治全台212年,大部分山地除外。

日本帝國(1895-1945)統治全台50年,少部分山地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國民黨政府(1945-)統治全台。

加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接受英美等西方文化的影響,很多外國話已經變成了台灣話的一部分。

20世紀末期,電腦普及,網路發達,世界各地的文化語言如潮水般湧進來,使得台灣的外來語變得更多、更精彩。

正如美國語言學家LeonardBloomfield(1887-1949)說的“Repeateddominationmayswampalanguagewithloanword.”(一再被外族統治的,它語言中的外來語可能會非常多。

)他說的不正是台灣嗎?世界有那個國家,300多年來歷經這麼多的風霜?2.地理因素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海島國家或是沿海地區,在文化上有幾大特色:居民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勇於向外發展的性格。

適應各種逆境能力超強,容易接納及吸收外來的文化。

特別是15至17世紀的所謂「大航海時代」,比大陸的內地更早、更多機會和不同的外國人接觸與來往。

台灣外來語的一大特色是多樣性,它的發音也是多樣化。

台灣外來語有台語發音、日語發音、華語發音、英語發音、粵語(廣東話)發音,有時候還出現英華語兩種語言合一的發音,像「卡拉OK」,「X光」,也有像「咖啡」“ka-pi”的發音竟然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我在「附錄2」,特別列出了台灣外來語發音(依發音abcd順序)及台灣華語表,供讀者方便查閱。

在每一個台灣外來語發音後面都有(),用來註明是那種語言的發音。

如果在台灣一個外來語有台語和華語兩種發音,我就選用以台語為主的發音,註明(台),這本書以台語發音優先。

然後列出該詞的台灣華語表,方便讀者瞭解它的意思。

台語發音,我用的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百多年來使用的白話字(羅馬字拚音),華語發音則以中國的「漢語拚音」標示。

漢字如以台語發音的,用「楷書體」印出。

試閱2外來語:“ku-la-buh”(台語發音)原產地:日本,「俱樂部」「クラブ」“kurabu”台灣漢字:「俱樂部」“ku-la-buh”,“kū-lo̍k-pō͘”台灣華語:「俱樂部」(ㄐㄩˋㄌㄜˋㄅㄨˋ)“jùlèbù”中國華語:「俱乐部」“jùlèbù”英語:“club”來自西洋的這個“club”,原本是一些具有社會、文學、政治、經濟等相同興趣、目的或主張的人所組成的一種團體,可以遠溯到希臘羅馬時代。

近代形式的“club”則始自15世紀的英國,當時倫敦文學界的志同道合者,在旅社的酒館“tavern”、咖啡店或彈子房聚集,到19世紀初葉,“club”才擁有固定聚會的場地,而後來也就將自己的會館稱之為“club”,其實應該稱為「俱樂部會所」“club-house”才對。

“club”在英國一直是上層階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組織,倫敦的帕摩爾街“PallMall”及聖詹姆士宮一帶,可以說是“club”的發祥地與集中地。

幽默作家邊瓊生(BenjaminJonson,1572-1637)於1624年在魔鬼酒店組成了“ApoloClub”「阿波羅俱樂部」,是「俱樂部」立有會員規章之始,1764年約翰生博士(Dr.SamuelJohnson,1709-1784)創立的「文學俱樂部」至今仍存在,網盡了當時英倫的文人雅士。

參加“club”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英國前首相麥米倫(HaroldMacmillan,1894-1986)同時參加五個“club”。

每個“club”各具特色,比方說他參加過的「卡爾敦俱樂部」“TheCarltonClub”,會館內懸掛著英國歷任首相的肖像,邱吉爾(WinstonChurchill,1874-1965)也是這個成立於1832年的“club”會員,它是政治家俱樂部。

而成立於1819年的「旅者俱樂部」“TheTraveler’sClub”會員則大都是外交官。

有些“club”已成為世界性,在台灣也有分會,只因為中文名未冠上「俱樂部」,使得一般人淡忘了它也是俱樂部,像扶輪社“RotaryClub”、「獅子會」“LionsClub”。

許多高爾夫球場都叫作某某「鄉村俱樂部」,而高爾夫球的球桿英文也叫作“club”,真可以把人搞胡塗。

1860年,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在他的《增訂華英通語》中,將英文“club”譯作「會合」,“clubhouse”譯作「會館」。

1879年1月,由當時日本外務卿井上馨發起成立的“TokyoClub”寫作「東京クラブ」,在他發起書上寫道:為促進本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交誼,乃模仿海外諸國現有的「クラブ」體制,募集會員成立「俱樂部」云云。

「俱樂部」這三個漢字第一次被連在一起使用,與世人見面。

以日本人的立場來說,這個外來語可以說是音、意俱佳的第一流譯名,因為「俱樂部」這三個漢字,以日語發音與英語club的發音非常相近,真可以說完全符合「信達雅」翻譯三要求。

我們借用了日本人的譯名,省事極了。

「俱樂部」這個外來語字面上的意思當然不壞,無論是用台語念作“kū-lok-bō͘”如從前有個電台節目「司機俱樂部」,或以華語發音念作「ㄐㄩˋㄌㄜˋㄅㄨˋ」、“jùlèbù”,那裡還有英語“club”的絲毫痕跡呢?只有類似日語的“ku-ra-bu”發音,比較接近英語。

像台北一些酒廊就這麼稱某某“ku-la-bu”,或寫成日本片假名「クラブ」完全沒有「俱樂部」3個漢字的味道。

外來語:“iăm-chhâ”(廣東話發音)原產地:香港,「飲茶」“yem2ca4”台灣華語:「飲茶」“iămchhâ”中國華語:「饮茶」“yĭnchá”英語:“dim-sum”1970年前後,台北出現第一家港式飲茶店名叫「紅寶石酒樓」,生意好得不得了。

我當時工作的美商格蘭廣告公司就在附近,有親朋好友來台北,中午吃飯時間就習慣請他們上紅寶石「飲茶」,一定要說成“iăm-chhâ”,表示那是「正港的」(真正香港來的)。

記得當時紅寶石的「飲茶」是這樣的:一票人坐定了,服務人員先來詢問要喝什麼茶?好像普洱茶比較耐沖十泡八泡,我都點普洱茶。

其實當時的台灣人並不習慣喝普洱茶,所以都開玩笑說是「臭phú茶」(chhàu-phú-tê),意思是發霉的茶。

後來聽說廣東人喜歡「飲茶」且大都喝普洱茶,因為普洱茶有去油減肥的效果,你看廣東人那一個不是瘦巴巴的?慢慢習以為常,「飲茶」就一定喝普洱。

當時紅寶石有3、4台小餐車,推著熱騰騰的點心在餐廳裡轉呀轉地,另外還有小姐抬著各種冷盤點心逐桌推銷。

當然,也可以向服務小姐點大盤大碗的茶餚,諸如蒸魚、炒麵、炒飯等。

因為有茶可飲,好像很少人點什麼湯。

有一次台中好朋友楊家兄妹一起北上來找我,當然就請他們「飲茶」了。

沒多久,楊家二哥求饒說:「李大哥,請您不要再給我倒茶好嗎?」真是太大意了,我只要看他茶杯裡沒茶了,身為主人的當然趕緊倒茶,而客人一看我倒滿了茶,就趕緊喝。

沒想到一會兒工夫,他已滿肚子茶水實在吃不消了,只好老實求饒。

1972年有機會到香港見識到道地的「飲茶」,發現法國漫畫家柴波(DanielZabo)描繪的香港「飲茶」,在眾多餐車穿梭中有一名吹著哨子的交通警察在指揮,其熱鬧氣氛雖不中也不遠矣!也才知道香港人真的是名符其實的「飲茶」,我看每桌上頂多一兩樣點心,兩三個人一「飲」就是一個早上或是一個下午,而且都是慢條斯理地「飲」,那像我們台北人點了滿桌的大菜小點,像衝鋒陷陣般地勇往直前,不一會兒工夫就把桌上的蒸籠、盤子全掃光了。

每個人的茶都好像只「飲」了一兩杯而已,完全失去「飲茶」的本意了。

「飲茶」這前所未見的新玩意引進來台灣,只好保留其原有的發音作“yem2ca4”(它的發音調號2是陰上,而4是陽平),很有意思的是不以華語發音唸作「ㄧㄣˇㄔㄚˊ」“yĭnchá”,也不以台語發音唸作“lim-tê”。

我想,外來語就是這樣形成的吧!照「飲茶」的英文字“Dim-sum”來看,應該是指「飲茶」時的「點心」吧?若有人花了點心力幫我們做了一點事、或幫上一點小忙,照從前我們台灣人的習慣會包個紅包之類的說是:「給您買包香菸抽。

」香港人則會說是:「給您飲茶。

」文化習俗的差異也可以從這裡看出來。

試閱文字 自序:[前言]2018年8月20日,我因大腸癌在台北馬偕醫院開刀,住院19天。

住院期間一直在想,如果這一刀開下去有個意外,我就這樣走了,會有遺憾。

說起來有點莫名其妙的遺憾是,我搜集整理了好多年有關台灣外來語的資料,就這樣報廢了,我的孩子對這個主題沒有興趣。

開完刀就一直想著出了院一定要認真把它整理好。

出院後第一個禮拜就去電台主持節目。

第二個禮拜,「玉山社」總編輯魏淑貞小姐到電台來看我,還帶來一些補給營養的食品。

我跟她談起我在醫院的想法,她馬上說,您好好整理,我們玉山社來出版。

給我打了一劑強心針。

我當然很興奮,從此每天一大早起床就開始工作,但還是會隨時想起她的提醒:小心不要累壞了身體。

說起「外來語」,我一直有興趣。

當年主編《新書月刊》的周浩正兄邀我寫稿,我就在上面發表了一陣子,因雜誌停刊而停筆。

而後《聯合報》「繽紛版」前後任主編王婷芬小姐和馮曼倫小姐邀我繼續寫,寫了一陣子,《聯經出版公司》薛興國兄說算算稿子可以出一本書了,於是就在1989年(民國78年)年出版了《外來語》這本書。

2005年我晚了40年、65歲考進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語言及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寫《台灣小說中的外來語演變―以賴和及王禎和的作品作例》,請鄭良偉教授當我的指導教授。

論文口試完了之後,鄭教授很認真的告訴我:「你應該好好寫一本台灣的外來語。

因為你一直對外來語有興趣,你也搜集很多資料。

這樣一本書,除了你以外,沒有人可能寫。

因為台灣的外來語比較特別,你會華語、日語、英語以及台灣白話字,很少人有你這樣的條件。

我等著你寫出『台灣的外來語』這本書。

」這是引發我想寫這本書最早的動力來源。

說起台灣白話字(羅馬字)真的很感慨。

記得1980年代中期,當時還不認識的鄭良偉教授,經常在《自立晚報》刊登以「漢羅台文」翻譯我以華文寫的文章,打聽之下才知道他是遠在「夏威夷大學」的語言學教授,打聽出他的通訊地址才和他聯繫。

1995年底他寫信告訴我,陸續在《自立晚報》發表翻譯我的文章,即將由台北「旺文社」出版,要我和出版社連絡,幫忙作最後一次的校對。

一面校對一面臉上冒汗,除了鄭教授以外,這本書還有一位譯了幾篇的譯者吳秀麗小姐。

我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用華文寫出的文章,還得假手他人譯成「台文」。

大約在1999年有一次鄭良偉教授回來台灣碰面時,他問我為什麼不用「台文」寫文章,一定比別人翻譯的更生動。

我回答說我不會羅馬字。

我高中時是在浸信會受洗的,後來考進東海大學作禮拜都是用華語的,所以沒有機會學台灣羅馬字。

他說:為什麼不學?問得我啞口無言,對呀,為什麼不學?於是先去買了一本鄭良偉教授編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的《台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2000年1月還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樓下書店買了一本《白話字基礎教材》,認真學習閱讀、唸、寫。

大概三個月後我就開始用電腦寫「台文」了。

真的要感謝鄭教授的鼓勵。

這本書寫完之後,發現「台灣的外來語」跟別國的外來語很大的不同點,是「台灣的外來語」有多種發音,有台語、華語、日語、英語、粵語(廣東話)、印尼語,甚至還有華英混合發音的。

所以我不是用文字(華文、日文或英文)來標示外來語,而是以發音來標示。

這和台灣甚至各國外來語的書是不一樣的。

這本書之所以能出版,當然要感謝「玉山社」的總編輯魏淑貞小姐,要不是她不停地鼓勵及催稿,不知道那年那月才能寫成。

在寫稿當中,好朋友沈晟醫師和夫人楊如娃幫忙校訂文稿,減少了一些錯誤,特此致謝。

李南衡敬識2020年5月4日於台北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外來語」指的是從其他語言中借來的詞彙,維生素、西裝、白蘭地、番茄、北漂、釘子戶……這些常見的外來語,讓我們的生活詞彙更加豐富,也見證了台灣社會與歷史的變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